2015年4月22日星期三

學年回顧

學年接近尾聲,雖然我還要教暑期,不過先來回顧一下吧。

上學期教了「批判思考」、「邏輯」、「現代社會中的自由」,加「心靈與知識」的導修,下學期教「批判思考」、「科學、哲學與人生」、「西方哲學導論」、「伊斯蘭與現代世界」,加改「邏輯」卷。

***

2014年10月7日聽李傳誼的大師班,挑起旁聽音樂系課程的癮,上學期上了後半的「配器」和「調性音樂分析」,下學期變本加厲上了「音樂與流徙」、「高級和聲練習」、「歌劇」、「絲路音樂」、「分析與演奏」,另外還旁聽了「伊斯蘭教導論」和「手語語言學一」。

上盧厚敏的「配器」可以聽不同樂器和配搭效果,上堂一定不會悶。

在羅炳良教授的「調性音樂分析」見識了音樂的學術遊戲怎樣玩,玩到變魔術一樣。

「音樂與流徙」和「絲路音樂」有點流,不過時間方便、題目又有興趣就繼續上了,也見識到一些新類別新樂器。

「高級和聲練習」超級好,陳偉光教授隨手一彈一改就是不同情緒,又能告訴你怎樣砌出來,用唱歌的聲線講書(雖然有時太柔和有點像牧師),加上玉樹臨風的外形,完全要用星星眼來上堂,不過好些學生還是在玩電話。後來代課的助教李家泰也很好,上完一個學期,自覺有明顯進步。學期中起陳教授忽然失踪,一直怕是重病,原來遇到意外,臉骨都碎了(好在手術後看不出來),最後一課趕回來,視力受損,聲域收窄,真可惜。

Olson代人開的「分析與演奏」有得玩早期樂器、表演、互評,選讀文章是演奏中用得到的,以前以為學樂器加隨便看一下書就可以,但很多問題是沒有機會在樂器課上仔細討論的,只有兩個學生修,有甚麼問題可以隨便問。

「歌劇」本來是順便上的,但Biancorosso教得好,將這件事放回歷史文化脈絡中,不再覺得是那麼無厘頭。

在音樂系出出入入,了解到在現行大學評核模式底下,音樂系也頗自危,因為雖然有值得寫的學術文章,但演奏、作曲都不知道如何換算,可以朝令夕改,無所適從。另外中大音樂系的課多只有兩個學分,學生豈不是一個學期修九科?好像太分散。

***

Frankel在「伊斯蘭教導論」教的東西雖然很多都知道,但可以整理一下基礎知識。

上「手語語言學一」因為之前看《A Man without Words》說得手語很玄,秉承我對語言、語言哲學、心靈哲學的興趣,不能不涉獵一下。施婉萍教授講得很仔細,第一小時又有手語學,好抵。手語確實很有趣,比語音、書面文字另有優點,應該會繼續找手語科目來上。

下個學年想旁聽些數理方面的課程。讀書時不喜歡上課,覺得不耐煩,現在年紀大,懶,有人整理好告訴你多好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