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0年7月7日星期三

懶音

在蕭伯納的《Pygmalion》一劇裡(曾改編為柯德莉夏萍主演的《My Fair Lady》),語言學教授赫金斯可以靠口音辨別倫敦人在哪條街長大。在香港,憑口音可以聽出年紀;人聲老去的速度,還及不上口音變化。因為這是個移民城市︰很多移民來、很多移民去的城市。

***

我的「母語」不是粵語。以時序計,廣東話大概是我母親的第六語言 (客家話、華語、福建話、印尼文、南京話、廣東話;在本文裡,互相聽不懂的就叫語言,不以有沒有軍隊為準);以她現時的擅長程度計,大概是第三語言(客家話、華語、廣東話)。母親跟兄弟姊妹同鄉講客家話時情感豐富,講華語則淡而無味。

以時序計,我的第一語言也不是粵語。以時序計,我的第一語言是華語,亦即「華僑口音的國語」;以現時的擅長程度計,才是粵語。進幼稚園前父母只跟我講華語,廣東話其實是靠看電視和在幼稚園學回來的。家裡通常聽到客家話、華語、廣東話,祖母在的時候還有福建話,不過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

小時候跟家人回大陸探親旅行,最有趣的事是聽他們在三言兩語間靠口音猜萍水相逢的人的來歷,是個很好玩的偵探遊戲。於是學語言時就很留心不同的發音習慣,例如,要學意大利人感嘆一句「Bellissimo!」,第一個音節雖不是重音,但要發得很分明,而且不能忘記要包括一個很濃的L,是「Belllllllllll-lllllllliiiiiiiiis-si-mo!」,如果第一個L沒做足,聽起來就不像了。

前面說到以現時的擅長程度計,我的第一語言是粵語,不過其實也不很擅長,連「冷氣機」這個詞也試過想不起來,指着它就是說不出來,所以我相信腦裡另有概念語言。學得越多語言,就越會攤分掉各個語言的資源,這是很難避免的事,你把小孩放在國際學校講英文講得像外國人,他的中文也就會開始有外國口音了,甚至在一些港島「名校」,那些學生已有口音了。一個人只有一張嘴,幾乎沒有人可以將不同語言的發音習慣劃分得清清楚楚,河水不犯井水的。(不明白現在的人為何講究用普通話學中文,唸詩又不好聽。普通話大概能講就算了,口音標準得像CCTV一樣,聽了不掃興嗎?我又不是廣東人,怎麼這種事會由我來覺得反感呢?)

***

阿拉伯文的各種方言裡,有城鄉之別︰鄉間保留古典阿拉伯文的發音較多,城市保留較少。照理城市人的教育程度較高,該更着意學習「正確」的發音才是。但事實就是,鄉間的日常發音更「正確」。我未經研究證實的理論是 (歡迎贊助研究經費),城市人口流動性大,各地人來來往往,不同方言混雜,講外語、接觸外國人又多(加上崇洋不著重本國語言……),把原有口音沖淡了,令懶音錯音多了。

這是多元開放國際化的象徵呢。

***

延伸閱讀︰香趕特別痕淨區

相關片段︰愛是痕九忍耐


2 則留言:

  1. 大律師?她是香港大律師公會的會員嗎?
    將中國法律譯成英文? 刑法 土地法 民法通則 翻譯過哪一篇 很想拜讀下?

    回覆刪除
  2. 年少無知時被迫上了一學期梁燕城的課,即時對他「另眼相看」,再讀完他跟李天命的辯論後 .... 找他站台?算把啦﹗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