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2月7日星期三

耶穌受難



(完整Playlist)

聽Richter在1971年指揮的《聖馬太受難曲》,不禁迷上這個「現代主義」版本,從頭到尾一句不漏地聽。雖然我喜歡近年出現的「修正主義」學派,力圖還原當時的效果︰仿古樂器啞色的音質、不平均的音距、輕巧的編排,但不能否認這個版本很好。而且竟會花心思在舞台設計,顏色很素,象徵很強;各人的造型到了40年後的今天又成了復古的對象了。

一位評論者說得好,巴哈是「超越歷史」的,不一定要重構當日的條件,正如我們可以用鋼琴去彈巴哈,雖然當年並未有鋼琴。無論用哪種方式,都可以觸及完美。

***

看耶穌臨死的故事,想起伊斯蘭教徒常用的一套說法。

伊斯蘭教徒常說耶穌不吃豬肉,伏地而禱等等,跟穆斯林的做法很相似,所以基督徒應該效法他們,因為敬奉耶穌便應當學習他的行事。可惜,按照這個推理方式,基督徒不應該當穆斯林,應該當猶太教徒才對。

有學者說,福音書裡對猶太人越來越負面的描述 (彼拉多撒手不理仍要求處死耶穌),是為了向非猶太人傳基督教而慢慢演變而成的。反猶主義者以猶大為猶太人的典型,貪圖小利,背信棄義,可是耶穌也是猶太人,如果要去除猶太文化的毒瘤就該將整個基督教連根拔起才是。聽《聖馬太受難曲》,更感到所謂西方文化是當日地中海文化圈的一支後代,這幾年學阿拉伯文對文明史、思想史的認識很有幫助。

綜觀今日教會認可的四福音書,完全不及《猶大福音》的義理高超,釘十字架既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自導自演的一場「戲」,猶大就是大配角,沒猶大,只有面目模糊的一群暴民,整齣戲就太平面了。所以《猶大福音》裡說耶穌私下吩咐猶大,請他當此苦差,少有地沒有當讀者是白痴。

如果說基督教以耶穌釘十字架的感人故事傳教,而伊斯蘭教以穆罕默德的虔誠純樸、早期穆斯林的百戰百勝去傳教,那是基督教有趣些,雖然隱含贖罪這項難以自圓其說的教義。什葉派的卡爾巴拉之役,穆罕默德的外孫壯烈犧牲,就接近釘十字架的味道,可惜耶回都丟不下《舊約》的包袱、暴虐的上帝,兩教的教義均充滿恐嚇,不信就下地獄,不信就要受罰。

基督教的關鍵教義是耶穌釘十架而死然後復活。在伊斯蘭傳統裡,耶穌是先知,是升天而去,不是釘十架而死的,因為他不是神子,伊斯蘭教亦沒有神子代為贖罪的說法。還是耶穌其實娶妻去了印度?基督徒覺得說耶穌有妻子或跟誰有關係是很褻瀆的事,但說真的,童子不會太過純情了嗎?如何擔當救世主的大任呢?

到底當日在耶路撒冷發生了甚麼事,以致眾說紛紜,流播深遠?

1 則留言: